本期彩蛋!
有两位参加者累计参与我们沙龙达11次和9次,在这次机会给他们颁发了证书以示鼓励。
EHS优秀学员
陆洋,来自芜湖中铁科吉富轨道有限公司,累计参与沙龙11期(全勤)。
徐明,来自大陆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累计参与沙龙9期。
现在言归正传,进入本期干货正题!
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的核心离不开风险的管理。“职业卫生”这一块的风险管理有哪些指标?管理者是如何看待呢?
8月27日下午,来自康达公司的李祥老师在职业卫生的概念认知、化学物危害特点及分类、正确认知职业接触限值及使用的理解三个方面对化学品职业健康危害的知识进行了详细讲解。
1.1职业卫生的概念
国际职业卫生协会(IOHA) 关于“职业卫生”定义:职业卫生是对工作场所内危害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福祉,保障社会安全。
①预测:涉及识别工作场所尚未出现的潜在危险
②识别:涉及识别化学、物理或生物学因素或不利的人体工程学因素对健康产生的潜在危险。
③评估:主要是对工作场所内暴露在化学物、物理或生物因素等环境中人群暴露程度的评估
④控制:根据评估结果,通过工艺、工程或其他手段对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或不良人体工程学情形进行控制。
1.2 职业卫生的发展
“职业卫生”,环保和安全专业的从业者会相对熟悉的概念,近些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原因如下:
①政府的监管,法律法规的推进
②外资企业与其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的要求
③大型跨国企业的生产与安全要求
④重大事件的教训
⑤保险公司的新要求
⑥整体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⑦公司政策的倾斜
⑧操作规程的规范化
⑨风险管理概念的提出都推动着“职业卫生”的发展
1.3 职业卫生的管理
①针对现场的管理
②职业医学的管理
例如:公司设置专职医生、护士。
1.4 职业病现状的产生原因
①体检率偏低
②危害认知不够
对产生身体生理变化的原因认知不够,对所处职业中可能面临的危害也不甚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推动职业健康的发展。
③重要目录、标准衔接问题
《职业病分类与目录》包含的毒物不全,导致体检效果欠佳
Q:通过2014年我国职业病发病情况调查表中可以看出30000例职业病中尘肺病占主要的发病类型,我国尘肺病人数占总职业病例人数近90%,且主要分布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等行业而这似乎并不能准确反映我们企业中化学毒物对职业健康的影响。大家觉得这样的数据是否正常,是否能反映职业卫生及健康的真实情况?
A:实时的媒体报道与职业健康事件使得尘肺病的关注度变高,例如:当时张海涛开胸验肺;正是由于粉尘,尘肺病的关注度过高,职业中毒的发病形式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形式往往不受重视。员工得健康意识程度不够高,公司岗前体检不能落实到位,或是对某方面的体检没有侧重。
2.1 化学品危害对健康损害
疾病与死亡是职业病被关注的冰山一角,而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涉及职业病健康损害的全过程。
2.2 环境毒理学认知
这里简单地谈及毒理学的知识帮助大家理解
盐的致死有一个典型的故事案例,白毛女的故事中,杨白劳的死也是由于被黄世仁逼着喝过量含有氯化镁的打卤水而死。可见在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在毒理学中这些剂量上的增加最后达到阈值,从而引起身体的反应。
2.3 化学品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化学毒物进入人体的两个重要渠道:呼吸道和皮肤
通过这两个渠道进入人体的毒物含量往往是没法具体评估的,例如实际作业过程中呼吸的,皮肤毛孔中吸收的,即便在毒物浓度较低的环境下也可能过量吸入毒物。化工厂的工作环境中标示不明确也可能带来健康威胁。
2.4 化学品毒害作用的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例如致癌物,致敏物对健康的危害并没有明确的阈值。
确定性效应:例如噪声危害,只有在80分贝以上的噪声才会对工人的听力产生危害。
2.5 如何获得化学品健康影响信息
①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T16483-2008危险性概述与《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一致
下图是某厂商产品的MSDS,标示与危险性概述表述相对规范。
②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
GHS(《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lobally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简称GHS,又称“紫皮书”)是由联合国于2003年出版的指导各国建立统一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因此也常被称为联合国GHS。)对化学品的危害从物理危险性,健康危险性,环境危险性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其中按健康危险分类:急性毒性,5级;皮肤腐蚀性与刺激性;眼部重度损伤与刺激性;呼吸系统过敏或皮肤过敏;生殖细胞变异原性;致癌性;生殖毒性;脏器毒性与全身毒性。
Q:大车间里的部分岗位产生职业危害,采取什么措施?
A:首先了解化学品毒害作用的机理机制和危害特点,然后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净化系统的净化能力,及时体检,筛查出易感个体,合理安排岗位,轮岗换岗调岗,通过定期体检保证对化学毒物进行职业接触的人员及时全面的健康监护。
3.1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 limits,OELs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MAC)。
①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 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②MAC: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最高允许浓度
③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其中PC-TWA主要是通过检测防止慢性的健康损害,PC-STEL的使用是建立在PC-TWA达标的基础上,防止毒物急性健康损害。某化学品如果有MAC限值,一般情况下就不需要PC-TWA限值,因为这类毒物往往只有急性毒害作用,例如NaOH,HCl等。报告中PC-TWA是限值,Ctwa则是检测出的浓度值
目前,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评价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状况和劳动者接触水平的主要指标。
3.2 OELs 制定的假定条件
①所有接触者都是健康成年(男性)工人
②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爱长时间戴耳机听歌的工人,在有一定噪声的工作环境下,最后发现听力出现问题。就不在OELs范畴内)
③工作寿命40年
④接触途径主要为吸入接触(皮肤接触的)
⑤标准工作制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5天
⑥不保护健康已受损害的工人
3.3 OELs存在问题
①OELs更新慢、制定数量少
②量与质的问题
③人员界定的问题
3.4 OELs 注意点
OELs不是化学因素安全与不安全的清晰界限,不能简单的用于比较2种化学物的毒性大小。OELs只适用于职业人群,不能作为参考而用于工作场所以外的非职业环境,不得作为工作场所以外的空气污染指标。
①个体敏感性差异
②性别差异
③经皮吸收
GBZ2对化学物质标注“皮”的标识,表示这些化学物质可通过皮肤、粘膜吸收后引起全身效应
④关于致癌物
化学物质标识“癌”,表示该属于潜在化学致癌性物质。对于致癌物而言,通常无法定义最小的阈剂量(前文提到的随机性效应)